对于胶体金的标记,大家都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两步,但是同样的实验交给不同的实验员去做,我经常发现每个人摸索的最佳标记pH和最佳标记量都是不太一致的,这可能跟每个人的操作习惯、经验认知或者是后期的配方体系有关系。
对于最佳标记pH的摸索,我发现有人习惯用塑料的EP管去操作,有人喜欢用酶标板或者血清稀释板去操作,有的人喜欢用玻璃冻干瓶去操作。因此很早之前我把不同的标记容器对比了一遍,发现结果确实是不同的。尤其是对于塑料离心管,不同厂家的管摸索出来的条件也是不同的。比如Axygen的低吸附管,eppendorf的低吸附管,以及国产某厂家的低吸附管,摸索出来的碳酸钾的加入量分别是6ul、7ul、8ul;相同的抗体标记,玻璃冻干瓶摸索出来的则为5ul;酶标板摸索出来的为7ul(该判定结果截止封闭剂加入前,自然光下目测,以紫色和红色的临界点判定)。我们来看一下,不管是离心管还是酶标板,相对于玻璃材质,对于胶体金的标记,都需要更多的碳酸钾来维持标记环境的稳定性。对于塑料材质,由于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,对颗粒的吸附性也有大有小,其中Axygen的材质貌似与玻璃材质更接近,它的静电吸附和微球挂壁情况确实会轻一些。但是到底哪个加入量才是我们后期真正需要的呢?我把封闭剂加进去,反应30min,都转移到爱思进离心管,然后离心观察各个标记条件的沉淀和复溶情况,这时候发现,不同的标记条件,如果达到复溶液加入即可悬浮特别好、无碎片的情况,碳酸钾的加入量都集中在7ul附近。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?我们决不能说eppendorf的离心管有胶体金标记的指导意义,即使有那也是针对于这一个项目,只能说玻璃材质有时候会蒙蔽我们的眼睛,材质不好的塑料又会表现的过于消极。我只能建议大家,如果想真正测试一种标记材质的好坏,还是尽量把整个实验流程走完,不要仅把抗体加进去看看颜色就拉倒了,后期的反应变化不是我们能预料的。比如封闭剂的种类的选取,复溶液的理化环境,都直接影响了后期的判断。有的人喜欢用氯化钠破坏法验证最佳标记pH,我不喜欢那么做,就是因为同样的道理。
对于最佳标记量,一些人觉得不是特别重要,另一些人却极致追求刚好饱和标记那个点。以我的个人经验,对于万分之一的胶体金,一般围绕5ug/ml摸索,对于更高浓度的胶体金,可以按比例增加。比如万分之二,你可以试试10ug附近。标记量太少,灵敏度不够;标记量太多,灵敏度还是不够。所以抗体加入不在多少,在于合适。我不晓得大家在最终标记完成之前,有没有离心清洗这个步骤,如果没有,就是我上述说的抗体加多了反而导致灵敏度偏低的原因;如果有,那我还是建议您尽量减少甚至取消这个步骤,因为胶体金不同于塑料微球,一遍一遍的压缩再复溶终归是不利的。另外就是复溶液的前期选取也尽量简单,就像前辈们说的,碱性缓冲+BSA+糖,一般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项目,避免由于其他组分的加入影响实验结果,影响我们最终的判断。
其实在实验中,我发现不同的人,用相同的标记条件标记,结果也会有差异,有的人手轻,有的人手重。比如抗体加入后,有的人习惯轻轻颠倒混匀,有的人习惯暴力震荡混匀,那哪种情况好呢?还是那句话,看最终结果吧,有时候做的轻手轻脚的也不见得优于那些大力出奇迹的结果。
最近一些人会提问一些胶体金的问题,所以跟大家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。说实话,由于现在很少做胶体金了,加上之前做的项目也很少,能力确实有限,只能不针对具体项目,从客观层面谈论一些从业经验。如果有问题,还是建议大家在各个交流群里讨论,万一里面某个艾康系美康系的前辈某天突然来了兴致给你解答一下,大家也能集体收益,蛮不错。
来源:IVDdiagnosis
编辑:Jason | 校对:Harris | 责编:Hillson
公司简介
德国维润赛润(Institut VirionSerion GmbH)成立于1978年,是国际知名的诊断产业原料生产商和供应商。公司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位于德国维尔茨堡,已通过DIN EN ISO 13485质量体系认证,拥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(P3实验室)。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,公司构建了丰富的生物原料产品线,主要包括天然抗原、重组抗原、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磁珠等。
助力我们的客户更加强大
永葆我们的价值无可替代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维润赛润资讯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,欢迎联系小编。